蘇軾《臨江仙》
夜飲東坡醒復醉,歸來仿佛已三更。
家童鼻息已雷鳴,敲門都不應,倚帳聽江聲。
長恨此身非我有,何時忘卻營營。
夜闌風靜縠紋平,小舟從此逝,江海寄餘生。
蘇軾《臨江仙》
賞析
宋神宗元豐三年(1080),蘇軾因烏台詩案,謫貶黃州(今湖北黃岡),住在城南長江邊上的臨皋亭。後來,又在不遠處開墾了一片荒地,種上莊稼樹木,名之曰東坡居士。還在這裡築屋名雪堂。對於經受了一場嚴重政治迫害的蘇軾來說,此時是劫後餘生,內心是忿懣而痛苦的。但他沒有被痛苦壓倒,而是表現出一種超人的曠達,一種不以世事縈懷的精神。有時布衣芒屩,出入於阡陌之上,有時月夜泛舟,放浪於山水之間,他要從大自然中尋求美的享受,領略人生的哲理。
這首詞寫於元豐五年九月,記敘深秋之夜詞,人在東坡雪堂開懷暢飲,醉後返歸臨皋的情景。
「夜飲東坡醒複醉」,一開始就點明了夜飲的地點和醉酒的程度。醉而復醒,醒而復醉,當他回臨皋寓所時,自然很晚了。
「歸來彷彿三更」「彷彿」二字,傳神地畫出了詞人醉眼朦朧的情態。
這開頭兩句,先一個「醒復醉」,再一個「彷彿」,就把他縱飲的豪興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了。
「家童鼻息已雷鳴。敲門都不應,倚杖聽江聲。」讀到這裡,眼前就好像浮現出一位風神蕭散的人物形象,一位襟懷曠達、遺世獨立的「幽人」。
深夜歸來,敲門不應,坦然處之。總的展示出一種達觀的人生態度,一種超曠的精神世界,一種獨特的個性和真情。
因為夜闌更深,萬籟俱寂,所以佇立門外,能聽到門裏家僮的鼾聲;也正因為四周的極其靜謐,所以詞人在敲門不應的時候,能夠悠悠然「倚杖聽江聲」。
「長恨此身非我有」,帶有深沉感情,一任情性,發自衷心,因而有一種感人的力量。以議論為詞,化用哲學語言入詞,
「夜闌風靜縠紋平」,心與景會,神與物遊,為如此靜謐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了。
「小舟從此逝,江海寄餘生。」他要趁此良辰美景駕一葉扁舟,隨波流逝,任意東西,他要將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在無限的大自然之中。
蘇東坡政治上受到沉重打擊之後,思想幾度變化,由積極用世轉向消極低沉,又轉而追求一種精神自由的、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。在他複雜的人生觀,由於雜有某些老莊思想,因而在痛苦的逆境中形成曠達不羈的性格。
「小舟從此逝,江海寄餘生」,寫得多麼飄逸,又多麼富有浪漫情調,這樣的詩句,也只有從東坡磊落豁達的襟懷才能流出。
留言
張貼留言